栏目分类
发布日期:2025-06-27 22:41 点击次数:147
编者按
为提供一个分享学习心得、工作体会和生活感悟的载体,粤粤在“粤心享”栏目下开通“选调生”篇章,一起聊聊选调生基层锻炼的感受和体会,欢迎大家投稿!
投稿邮箱:yjyz003@163.com。
2024年11月,作为选调生的我来到龙门县龙城街道三洞村,正式开启为期两年的驻村生活。初到村里,三洞村党支部书记珊姐骑着小电瓶,热情地为我介绍:“瞧,这是咱们村的‘星空营地’民宿,那边是格桑花海,还有梅菜场是乡贤带领大伙办起来的......”看着村里蓬勃发展的景象,我不禁心生疑虑:“这里发展得这么好,我这个外来的年轻人,真能派上用场吗?”珊姐的鼓励打消了我的顾虑:“别急,慢慢来,先从小事做起,只要想干事,就不怕没事干。”这句话,成了我驻村工作的起点,照亮了我驻村工作的征程。
老物件里的乡土故事
到村不久,我便参与到村史馆建设工作中。起初,我将村志内容整理成文字材料,满心以为大功告成,却被书记指出“差点味儿”。村民云叔笑着说:“这么多字,我们哪看得懂哦!”我这才明白,村史馆建设不仅是文字的堆砌,更要挖掘乡土故事,用老物件承载历史记忆。
那段时间,我随身携带笔记本,穿梭在古厝老巷中,记录着亮叔讲述三洞村“6.20”洪灾中党员群众齐心抗洪的英勇事迹、陪着李姨翻出社稷坛祭祀用的青花供碗,夜晚,便对照村志里的老照片整理素材。在挖掘乡村历史的过程中,我对三洞村的一砖一瓦、一人一事愈发熟悉,从最初的 “外来客” 逐渐蜕变成为村庄记忆的收集者、传承者。
荒地变花园的绿美实践
在推进乡村绿化工作时,面对村民“种树能当饭吃?”“浪费钱又没用处”的质疑,我深知只有用实际行动才能赢得群众信任。那段时间,我拿着卷尺沿着村里的河道反复丈量,精心规划树苗的种植间距。看到村口杂草丛生的荒地,我萌生了将其改造成小花园的想法,力求让 “闲置地” 变身 “惠民园”,用切实可行的规划为乡村增绿添彩。
开春后,我第一时间利用服务群众经费购置20斤百日菊种子、140棵炮仗花苗和肥料,带领热心村民投身乡村绿化工作。但个人力量终究有限,经费很快捉襟见肘。村干部志哥一句玩笑话点醒了我:“阿辉,在村里做事,你还得学会‘化缘’!”我迅速调整思路,主动对接派出单位县自然资源局,积极联系县里企业,通过党建共建、结对帮扶等形式,邀请他们参与植树活动,成功争取到近三百棵树苗,为乡村绿化注入“源头活水”。
如今的三洞村,主河道两侧红檵木与炮仗花整齐排列,村口小花园也即将迎来盛花期。村民们从最初的抵触,转变为主动认领果树美化庭院,一句句“阿辉,又忙绿化呢?都晒黑了!”的问候,是村民们对我工作的信任与认可。
驻村工作恰似种树,唯有向下扎根,方能向上生长。我深切领悟到,选调生的使命,不在远方的宏大叙事中,而在脚下这片炽热的土地里,是把老人口中的故事变成村史馆里的鲜活记忆,让乡愁有处安放;是将村民眼中“无用”的种树计划变成河道边摇曳的花海,让由绿及美照进现实。未来,我将继续扎根基层,用脚步丈量民情,用实干回应期待,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选调生的奋斗篇章。
(作者:黄锦辉)
编 辑 | 曹婧淳
责 编 | 陈煜坤 黄盛群
美 编 | 席珺珺 何洁玲 李育曦
编 审 | 谢 晓 周运华
投稿邮箱 | yjyz003@163.com
— END —
